十多年前,人們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業務模式稱為「鼠標+水泥」?,F在,人們把它叫做「互聯網+」。十幾年來,「鼠標」的部分,或者說「互聯網」的部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滲透率大幅提高,尤其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互聯網成為一種強大的、隨身的、永遠在線的基礎設施。
十幾年前,互聯網公司要去「+水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無奈。試想,如果在線訂單足以支持攜程的業務發展,它還會費時費力費錢地去建設龐大的呼叫中心嗎?今天的互聯網+,則主要是來自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倒逼和傳統行業的自覺。
但互聯網+到底該怎么加,還存在很多爭論。中國人常常喜歡掰扯誰為主、誰為輔,哪個為體、哪個為用這類問題。傳統為體互聯網為用,還是互聯網為體傳統為用?
我這有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我的朋友王東烽做了一套快餐店管理系統,叫「五味OS」。為了做這套系統,他親自當了兩年餐廳老板。他之所以要親自開餐廳,而不是像一般IT系統公司那樣,直接賣軟件或者服務,甚至為客戶定制開發,就是因為他不想做一個從IT系統公司立場出發的東西,他要做的是從餐廳老板的立場出發的東西。
等到這個東西終于做出來了,王東烽卻不太想把它賣給傳統意義上的餐廳老板,他更希望忽悠那些懂互聯網的年輕人去開餐廳。在王東烽看來,絕大多數的傳統餐廳,連基本價值觀都很成問題,經營中更是各種小算計,五味OS確實幫不上他們,也無力改變他們。但王東烽相信,他這套系統能幫好的餐廳經營得更好。
第二個例子。我的朋友馮大輝是現代醫學專業服務平臺丁香園的CTO,他們公司的首家線下診所丁香診所年初剛剛開業,力圖解決困擾中國人已久的看病難、看病貴、看病很受罪的問題。很多朋友追著他問:什么時候在我們這兒開一家?
按丁香園現有的實力和資源,在三線以上每個城市開一兩家丁香診所,短期內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但丁香診所遵循的一整套方法,卻不一定非得由丁香診所來推行。這不,丁香園上個月宣布,丁香診所所使用的全套診所管理系統有償向社會開放,采用丁香云管家的診所,也將采用和丁香診所相同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標準和流程,可稱之為「丁香園 Inside」。
這時候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丁香診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診所生態也。
第三個例子。我的朋友申華章前些日子忽然告訴我,他要帶著三個孩子和太太一起回國辦學了。他們在美國考察了硅谷熱門的創新學??珊箤嶒瀸W校和AltSchool,并且極度認同可汗實驗學校的理念:「可汗實驗學校建立在這樣的信念上:年輕人所具有的才華遠比已經得到社會認可的要多?!?/p>
他們打算在北京從零開始建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和獨立性,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最好的別人。申華章夫婦的大兒子已到入學年齡,他肯定是這所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之一。但這對夫婦的目標并不僅僅局限于讓少數孩子接受這種更好更人性的個性化教育,他們更大的理想是徹底改變目前這種由家長的焦慮和升學目的驅動的,扼殺孩子天性的整個教育體制。
所以,這場教育實驗的核心,并不是一所或幾所采用新方法的學校,而是凝聚了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一套系統。這套系統沒法跟任何現行教育體制下的學校兼容,所以一開始只能是他們自己去創辦這樣的學校,等到這套系統在他們自己的學校結出果實,并被更多人認可,他們就可以把這套系統開放給更多認同他們理念的學校,以及更多他們這樣的實干家。
申華章夫婦并不打算靠辦學掙錢,他們希望讓自己的學校成為一家社會性企業,推動教育公平。
三個例子講完了,你發現什么沒有?
沒錯,這三個例子的核心,其實都是一套可擴展的OS。盡管他們分屬餐飲、醫療和教育等不同的行業,但他們并不是把某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簡單疊加;盡管他們本身都屬于技術公司,但他們并不把自己定位為賣軟件的,或者說,傳統行業并不僅僅是他們的銷售客戶,還是他們改造的對象。他們所銷售的那套系統,并不只是一套技術方案,它所承載和輸出的,還包括技術方案背后的全新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為了實現對傳統的改造和升級,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采取自辦實體的方式,以完全不同于傳統實體的做法,切入古老到不能再古老的行業,對傳統進行脫胎換骨的創造性的改變。
當然,他們都還需要證明自己,他們各自也都有很高的失敗概率,而且一定會有人等著看他們的笑話。但無論如何,互聯網+并不像這個詞看上去那么簡單,任何把互聯網+簡單化、概念化,甚至認為成立一個電商部門就等于實現了互聯網+的那些想法,恐怕很難給傳統企業「+」出一個美好的未來。